加入收藏 | 学校主页 | 邮件系统 | OA办公 | 院长信箱

人才培养

THIS NAME

热点文章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含材料学)2023

发布日期:2023-07-09    作者:     来源:     点击:

化学学科(07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无机化学 070301、分析化学 070302、有机化学 070303

物理化学 07030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070305(含材料学080502))

一、学科概况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以及相互转化的科学。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位,是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等众多学科的重要科学基础和生长点。目前化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向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深化对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分子聚集体系等)与性能关系的认识,以所需性能为导向,设计、合成与组装目标化合物体系;(2)深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特别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实现对化学微观过程的操控,发展、新型催化剂调控反应,进而设计绿色的化学过程;(3)发展合成、分析、表征、测试的实验和理论新方法,并依靠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更加灵敏可靠;(4)加强与生命、信息、能源、环境、材料及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互相渗透,共同发展。化学学科发展已经到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描述到推理、从分化到综合的阶段。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求实精神;服从国家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2、掌握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和动态。了解化学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化工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其它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具有较强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三、研究方向

化学学科设置5个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无机化学 (070301)主要培养方向有配位化学、原子簇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材料化学等。

2、分析化学(070302)主要培养方向有化学计量学、计算化学、现代分离与分析方法、材料分析、石油及精细化学品分析。

3、有机化学(070303)主要培养方向有绿色有机催化、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小分子催化、有机材料化学等。

4、物理化学(070304)主要培养方向有胶体和界面化学、催化化学、结构化学、反应动力学及热力学等。

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305)(含材料学080502)主要培养方向有控制聚合、高分子材料共混与改性、复合材料、精细高分子材料等。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1.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全日制在校学习年限最多不超过4年(含休学、保留学籍);非全日制在校学习年限最多不超过5年(含休学、保留学籍)。

2.实施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读期间通过导师双选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培养计划制定、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毕业论文等整个培养过程给予科学指导;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定期学术讨论会制度,研究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并进行学术报告;可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导师,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组成导师组进行学位论文指导。

3.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以及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课程学习及学术成果须满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该部分包括课程学习与必修环节,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一级学科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补修课程5类。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学位

课程

公共

必修

2009007

第一外国语1(英语)

48

2

1

各专业必修,7学分 

2009008

第一外国语1(日语)

48

2

1

2009009

第一外国语1(俄语)

48

2

1

2007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2009010

第一外国语2(英语)

48

2

2

2009011

第一外国语2(日语)

48

2

2

2009012

第一外国语2(俄语)

48

2

2

200703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基础

理论

2001018

结构与量化基础

48

3

1

不少于4学分

2001136

高等仪器分析

32

2

1

专业

基础

2001039

高等无机化学

32

2

1

无机化学专业

分析化学专业

2001011

高等有机化学

32

2

1

有机化学专业

2001130

高等物理化学

48

3

2

物理化学专业

2001013

高分子研究方法

48

3

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含材料学)

必修环节

2000002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1

 

 

2000001

学术活动

 

1

 

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6次,其中本人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

2000006

社团和团学活动

 

0.5

 

参加社团和团学活动不少于6

选修课程

专业

选修

2001139

X-射线衍射基础及应用

32

2

1

不少于4学分

2001012

高分子学科前沿

32

2

2

2001028

催化原理

48

3

1

2001014

功能高分子

32

2

2

2001017

胶体与界面化学

32

2

2

2001019

金属有机化学

32

2

1

2001023

无机合成化学

48

3

1

2001034

多孔材料合成与结构

32

2

2

2001036

分离方法概论

32

2

2

2001040

高分子材料与化学

32

2

2

2001042

高分子多相聚合物

32

2

2

2001044

高分子实验技术

48

3

2

2001046

工程塑料

16

1

2

2001049

化学反应动力学

32

2

2

2001050

化学计量学

32

2

2

2001051

化学文献检索

32

2

1

2001056

精细化工导论

32

2

2

2001057

精细有机合成及进展

32

2

2

2001059

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

32

2

2

2001071

石油化学

32

2

2

2001078

油品分析

32

2

1

2001079

油田化学

32

2

2

2001101

催化化学

32

2

2

2001102

分子模拟方法

32

2

1

2001117

有机合成化学

32

2

1

2001121

纳米复合材料

32

2

2

2001128

石油化工分析测试中的分离科学

48

3

2

2001129

电化学研究方法

32

2

2

2001132

波谱分析

32

2

2

2001133

无机化学前沿与进展

32

2

1

2001134

绿色化学

32

2

1

2001138

科研制图软件及应用

32

2

2

2010004

数值分析

48

3

1

2010007

应用统计

48

3

1

公共

选修

2011001

体育

32

1

2

必选

2000007

论文写作指导

8

0.25

2

2000008

就业指导

8

0.25

2

2000009

美学赏析

16

1

2

2006001

技术经济学

32

2

2

选修,不超过2学分

2005039

计算机基础及C语言

32

2

2

2004037

化工安全概论

16

1

2

学科交叉

(至少选1门)

 

 

2005038

数据库及应用

32

2

2

补修课程

2001122

无机化学

 

 

 

跨学科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必须按二级学科补修两门课程,不计学分

2001123

分析化学

 

 

 

2001124

有机化学

 

 

 

2001125

物理化学

 

 

 

2001126

高分子化学

 

 

 

2001127

高分子物理

 

 

 

六、科学实践与学术活动

1.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科学实践与学术活动,提高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正式出版学术刊物上发表(含录用)与其所学专业有关的专业学术论文1篇(含1篇)以上。硕士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发明人或第二发明人(导师为第一发明人)身份所获得的(与所学专业有关的)每项授权发明专利或授权实用专利按1篇学术论文计。以上所有研究成果均须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2. 为了促使研究生更广泛的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6 次,其中至少作1次学术报告(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同时,导师每学期定期组织召开组会,分别由组内学生轮流主持,开展文献学习交流汇报、课题研究专题汇报、实验进展汇报以及其他相关的学习汇报等,培养学生文献调研能力、研究分析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使研究生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主要培养环节,须在导师指导下(提倡导师组集体指导)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在正式成稿前,应向指导教师提交学位论文初稿,指导教师应认真细致地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研究生按导师修改意见修改,合格后初步定稿。学位论文定稿时间一般在答辩前三个月。指导教师应就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签署意见,提交研究生学院备案。学位论文篇幅一般在3~4万字。

1.选题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应阐明选题的目的和学术意义,或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价值;论文作者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要求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文字简洁、数据可靠、论理充分透彻、立论正确、逻辑性强。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论文的撰写需符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学位论文开题、评审及答辩等环节的具体要求详见《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管理细则》。

八、必读文献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1

《高等有机化学》

汪秋安

必读

2

《高等物理化学》

司云森

必读

3

《高等无机结构化学》

麦松威、周公度、李伟基

必读

4

《高分子研究方法》

董炎明

必读

5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王桂茹

必读

6

《现代有机波谱分析》

张华

选读

7

《精细有机合成与设计》

张招贵

选读

8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张立德

必读

9

《精细化学品的现代分离与分析》

陈立功

选读

10

《助剂化学及工艺学》

冯亚青

选读

11

《功能高分子与新技术》

何天白

选读

12

Science

AAAS

必读期刊

13

Nature

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必读期刊

1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15

Chemical Scienc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16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17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Elsevier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18

Advanced Materials

Wiley Inter Science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19

AIChE Journal

Wiley Inter Science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20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ACS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21

《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必读期刊

22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

必读期刊

23

《催化学报》

中国化学会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必读期刊

24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必读期刊

26

《石油炼制与化工》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必读期刊

27

《燃料化学学报》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必读期刊

28

《高分子学报》

中国化学会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必读期刊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规定和要求

严格按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结构与量化基础》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 结构与量化基础

英文:Fundamentals of Structural and Quantum Chemistry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018

授课对象

化学各专业、材料学专业

学分

3 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48 学时

课程负责人

 

教学团队成员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量子力学原理研究原子、分子和配位化合物结构的基本方法,理解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反映结构的相互关系,掌握某些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

课程内容简介

结构与量化基础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关系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主要讲述原子、分子及晶体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学生能够从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性能)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出发,运用结构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微观结构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雨课堂、腾讯会议等网络授课方式为辅。

评分体系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试卷成绩*70%(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方式及比例)

参考教材

1. 周公度,段连运. 结构化学基础(第五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 郭用猷,张冬菊等. 物质结构基本原理(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徐光宪, 王祥云. 物质结构(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夏少武,夏树伟. 结构化学. 北京: 科技出版社,2012

5. 封继康. 量子化学基本原理与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高等仪器分析》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 高等仪器分析

英文:Advanced Instrument Analysis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136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化学各专业、材料学专业

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56学时

课程负责人

毕研峰

教学团队成员

王贺、秦玉才、孔宪明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手段,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结构分析的任务,为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展科学研究和应用打下牢固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

仪器分析及应用是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的基本构造及应用范围。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仪器分析方法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对仪器设备所分析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定其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解决物质组成和结构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32学时

评分体系

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核70%

参考教材

1.     吕玉光,郝凤玲,张同艳。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8年。

2.     陈兴利,赵美丽。仪器分析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

3.     方惠群,于俊生,史坚. 仪器分析, 科学出版社, 2016 年。

4.     魏福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第二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15年。

5.     李晓燕。 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

6.     常建华,董绮功。 波谱原理及解析, 科学出版社,2012

7.     陈小明,蔡继文。单晶结构分析-原理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03年。


《高等无机化学》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高等无机化学

英文: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039

授课对象

无机化学专业

学分

2 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32学时

课程负责人

周坤

教学团队成员

毕研峰 周坤 黄亮亮 陈宝宽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等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了解无机化学发展的前沿方向和研究动态,并能够深入的理解当代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准确把握无机化学的发展方向。

课程内容简介

了解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并对于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环境、材料、物理、医药、生命等科学与无机化学交叉领域有概括性了解;熟练掌握配位场理论;掌握稀土发光材料特点及应用;掌握有关配合物的反应机理和化学合成以及金属羰基化合物、硼烷的结构及种类;掌握金属原子簇结构理论。能够运用上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讨论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成键规律。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相关化学理论水平,培养学生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期望对于学好化学、化学化工、环境、材料等学科起到积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32学时)

评分体系

课程成绩采用期末试卷考试+平时成绩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提问、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占总成绩的30 %

参考教材

1.《高等无机化学》陈慧兰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 (2017.8重印)

2.《高等无机化学》和玲、赵翔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6

3.《高等无机化学》关鲁雄主编.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9

4.《高等无机结构化学》麦松威、周公度、李伟基主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5.《无机化学》申泮文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


《高等物理化学》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 高等物理化学

英文:  Advanced 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130

授课对象

物理化学专业

学分

学分

开课学期

2学期

学时

48学时

课程负责人

刘道胜

教学团队成员

刘道胜、王锐、韩蛟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把握物理化学的知识框架、澄清基本概念、熟悉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前沿,进一步拓展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程内容简介

《高等物理化学》是对本科《物理化学》的强化、延伸与拓展。共包括五个章节:物理化学核心内容和基本公式、物理化学扩展内容及重要应用、统计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多相催化动力学。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正确表达物理化学领域相关数学模型以及复杂工程问题。

教学方式

采用集中讲授(32学时)、组织研讨(6学时)、读书指导(3学时)、自主学习及其他(3学时)等方式教学。

评分体系

本课程的考核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参考教材

1. 刘寿长,高等物理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 司云森,高等物理化学,科学出版社,2019


 

高等有机化学》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 高等有机化学

英文: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011 

授课对象

有机化学专业

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32学时

课程负责人

陈平

教学团队成员

 

开课学院

石化学院

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

高等有机化学是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有机物的结构理论与有机反应机理,在更高层次上从理论上研究有机物结构及反应过程。着重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机反应原理、规律、特点、应用范围的讨论,以及对有机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方法和选择原则的介绍,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获得提高,为学生今后工作或再深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利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推测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有机反应的产物,立体化学产物,准确判断有机化学的电子效应对化合物及化学反应的影响,能够利用逆合成分析,合成正确的产物。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28-30学时、组织研讨2学时、自主学习及其他2学时)

评分体系

(平时考核,20%;期末考核方式:闭卷,80%

参考教材

汪秋安,高等有机化学(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高分子研究方法》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高分子研究方法

英文:Research Methods of the Polymers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013    6001056

授课对象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材料学专业、材料与化工专业

学分

3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48学时

课程负责人

胡跃鑫

教学团队成员

赵凤阳、苏婷婷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1. 掌握高分子的结构鉴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测定、高分子的热分析和高分子的形态与形貌等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的知识理论分析高分子材料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2. 掌握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联系及相关研究方法,能够针对高分子材料相关问题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 掌握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相关测试设备、使用条件及实验方法,能够通过设计实验、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对高分子材料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系统讲授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高分子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等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与高分子材料制备、改性和成型加工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找出问题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结论。

2.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高分子材料制备、改性和成型加工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3.    能够针对高分子材料制备、改性和成型加工相关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

评分体系

平时考核30%,期末开卷考试70%

参考教材

1.董炎明. 高分子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

2.张俐娜. 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新民. 材料研究方法[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张美珍. 聚合物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催化原理》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催化原理

英文:Principles of Catalysis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028

授课对象

物理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

学分

3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48学时

课程负责人

张磊

教学团队成员

张磊、张财顺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1.掌握有关催化的基本概念(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等等)和基本理论(如催化剂的酸中心、多位理论和配位催化理论等)。

2.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物理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的专业学位课。课程系统讲授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作用和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有关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础知识,掌握酸碱催化、金属及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等重要工业催化剂的催化反应原理,使学生具备有关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和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催化剂制备技术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于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吸附与扩散、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催化剂的制备和使用。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1. 熟练运用催化剂基本工作原理设计并制备可用于待定用途的催化剂。

2.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已知催化剂的催化过程。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48学时

评分体系

课堂表现20%,作业10%,期末考试70%

参考教材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王桂茹主编(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有机合成化学》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有机合成化学

英文:Organic Synthet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026

授课对象

有机化学专业

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32学时

课程负责人

李蕾

教学团队成员

王贺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初步掌握设计复杂化合物合成路线的基本技能;了解有机合成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课程内容简介

有机合成在有机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系统的介绍了有机氧化和还原反应、碳碳键的形成、有机金属化合物,并应用上述基础反应对化合物合成利用切断法进行逆合成分析,利用官能团保护及导向基引入法合成目标分析,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有机合成路线设计奠定基础。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有机合成的重要反应、重要方法和重要试剂以及有机合成策略、技巧和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有机合成中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

评分体系

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

参考教材

《高等有机合成》徐家业主编;《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梁静主编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高分子材料与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 高分子材料与化学

英文: Polymer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课程类别

选修课

课程编号

2001040  

授课对象

化学各专业、材料学专业、材料与化工专业

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2学期

学时

32学时

课程负责人

李海英

教学团队成员

胡跃鑫、刘宁宁、

韩向艳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旨在使研究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新方法,熟悉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动态。

课程内容简介

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新方法、研究热点及应用。内容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合成设计新理念、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等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使学生熟悉有关高分子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新成果;能够理解高分子领域出现的新材料的设计思想、新型合成方法、特殊性能及潜在用途。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30学时、组织研讨2学时

评分体系

平时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80%

参考教材

1. Braunecker W   A, Matyjaszewski K. Controll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Features,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J].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7, 32(1):   93-146.

2. Boyer C,   Bulmus V, Davis T P, et al. Bioapplications of RAFT polymerization[J].   Chemical Reviews, 2009, 109(11): 5402-5436.

3. Li H,   Batsanov A S, Moss K C, et al. The interplay of conformation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in deep-blue fluorescent oligomers[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0, 46(26): 4812-4814.

4. Kricheldorf   H R. Biodegradable polymers with variable architectures via ring- expansion   polymerization[J].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04, 42(19): 4723-4742.

5. Dove, Andrew   P. Organic catalysis for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J]. Macroletters, 2012:   1409-1412.

6. Golas P L,   Matyjaszewski K. Marrying click chemistry with polymerization: expanding the   scope of polymeric materials[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0, 39(4):   1338-1354.

 

上一条:2024年石油化工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下一条: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