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学校主页 | 邮件系统 | OA办公 | 院长信箱

人才培养

THIS NAME

热点文章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含5个二级学科 )-2023

发布日期:2023-07-09    作者:     来源:     点击: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081701、化学工艺081702、生物化工081703

应用化学081704、工业催化081705

一、学科概况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面向国家和地方对石油化工相关领域的重大需求,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致力于石化行业的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石化行业面临的关键理论问题和重大共性技术难题;通过技术开发,帮助石化企业解决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工艺升级等难题,推动我国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石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形成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学科方向特色明显,教学和科研有雄厚的基础,团队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及行业认可和肯定。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旨在培养服务石化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文、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力,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在石油化工领域从事研发、工艺设计、生产与管理等工作。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强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2.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有关理论与工程实际问题。

3. 具有熟练的实验技能并能独立设计研究方案并完成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相关生产技术问题;

4.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语种的外文文献和相关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该语种进行科技文献写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 化学工程(081701)

(1)新型反应器技术;(2)催化反应工程;(3)新型反应器;(4)石油化工节能技术

2. 化学工艺(081702)

(1)重质油加工;(2)清洁燃料生产;(3)非常规石油资源加工技术;(4)石油加工工艺技术;(5)石油加工助剂与添加剂;(6)润滑油生产

3. 生物化工(081703)

(1)环境生物工程;(2)生物制备及分离工程;(3)生物资源化学与利用;(4)生化反应工程及应用

4.应用化学(081704)

(1)专用石油化学品生产技术;(2)精细化学品;(3)新型能源材料;(4)分析测试技术. 

5.工业催化(081705)

(1)绿色化学与催化 ;(2)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3)新型催化材料;(4)石油加工催化剂与新催化材料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1.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全日制在校学习年限最多不超过4年(含休学、保留学籍);非全日制在校学习年限最多不超过5年(含休学、保留学籍)。

2.实施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读期间通过导师双选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培养计划制定、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毕业论文等整个培养过程给予科学指导;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定期学术讨论会制度,研究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并进行学术报告;可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导师,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组成导师组进行学位论文指导。

3.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以及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课程学习及学术成果须满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该部分包括课程学习与必修环节,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一级学科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补修课程5类。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

必修

2009007

第一外国语1(英语)

48

2

1

各专业必修,7学分

2009008

第一外国语1(日语)

48

2

1

2009009

第一外国语1(俄语)

48

2

1

2007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2009010

第一外国语2(英语)

48

2

2

2009011

第一外国语2(日语)

48

2

2

2009012

第一外国语2(俄语)

48

2

2

200703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基础

理论

2001136

高等仪器分析

32

2

1

不少于4学分

2010004

数值分析

48

3

1

2010007

应用统计

48

3

1

专业

基础

2001009

分离工程

48

3

1

按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选修所需学分,不少于6学分

2001015

化学反应工程

48

3

1

2001028

催化原理

48

3

1

2001120

精细有机合成

48

3

2

2001007

发酵工程

48

3

1

2001021

生化分离工程

32

2

2

2001025

现代生物技术

32

2

1

必修环节

2000002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1

 

 

2000001

学术活动

 

1

 

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6次,其中本人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

2000006

社团和团学活动

 

0.5

 

参加社团和团学活动不少于6

选修课程

专业

选修

2001006

多相催化剂研究方法

48

3

2

不少于4学分

2001014

功能高分子

32

2

2

2001017

胶体与界面化学

32

2

2

2001030

催化剂设计和制备

32

2

2

2001034

多孔材料合成与结构

32

2

2

2001048

化工热力学

32

2

2

2001049

化学反应动力学

32

2

2

2001056

精细化工导论

32

2

2

2001059

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

32

2

2

2001063

清洁燃料生产新工艺

32

2

2

2001069

石油化工过程开发

32

2

2

2001070

石油化工新技术

32

2

2

2001071

石油化学

32

2

2

2001072

石油加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32

2

2

2001076

现代炼油技术

32

2

2

2001077

应用电化学

32

2

2

2001081

重油加工工艺学

32

2

2

2001102

分子模拟方法

32

2

1

2001128

石油化工分析测试中的分离科学

48

3

2

2001129

电化学研究方法

32

2

2

2001131

石油化学品化学

48

3

2

2001132

波谱分析

32

2

2

2001134

绿色化学

32

2

1

2001037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操作技术

32

2

2

2001038

高等生物化学

32

2

2

2001055

环境生物工程

32

2

2

2001065

生物化工分析测试技术

32

2

2

2001066

生物化工学科前沿讲座

16

1

2

2001067

生物仪器分析

32

2

2

2001068

生物制药工程

32

2

2

2001073

食品生物技术

32

2

2

2001138

科研制图软件及应用

32

2

2

公共

选修

2011001

体育

32

1

2

必选

2000007

论文写作指导

8

0.25

2

2000008

就业指导

8

0.25

2

2000009

美学赏析

16

1

2

2006001

技术经济学

32

2

2

选修,不超过2学分

2005039

计算机基础及C语言

32

2

2

2004037

化工安全概论

16

1

2

学科交叉(至少选1门)

2005038

数据库及应用

32

2

2

补修课程

2001092

化工原理

 

 

 

跨学科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必须补修,不计学分

2001093

石油加工工程

 

 

 

2001137

石油加工实验

 

 

 

 

六、科学实践与学术活动

1.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科学实践与学术活动,提高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正式出版学术刊物上发表(含录用)与其所学专业有关的专业学术论文1篇(含1篇)以上。硕士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发明人或第二发明人(导师为第一发明人)身份所获得的(与所学专业有关的)每项授权发明专利或授权实用专利按1篇学术论文计。以上所有研究成果均须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2. 为了促使研究生更广泛的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6 次,其中至少作1次学术报告(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同时,导师每学期定期组织召开组会,分别由组内学生轮流主持,开展文献学习交流汇报、课题研究专题汇报、实验进展汇报以及其他相关的学习汇报等,培养学生文献调研能力、研究分析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使研究生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主要培养环节,须在导师指导下(提倡导师组集体指导)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在正式成稿前,应向指导教师提交学位论文初稿,指导教师应认真细致地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研究生按导师修改意见修改,合格后初步定稿。学位论文定稿时间一般在答辩前三个月。指导教师应就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签署意见,提交研究生学院备案。学位论文篇幅一般在3~4万字。

1.选题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应阐明选题的目的和学术意义,或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价值;论文作者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要求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文字简洁、数据可靠、论理充分透彻、立论正确、逻辑性强。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论文的撰写需符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学位论文开题、评审及答辩等环节的具体要求详见《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管理细则》。

八、必读文献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1

《传热学》

杨世铭

必读

2

《高等有机化学》

汪秋安

必读

3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王桂茹

必读

4

《现代有机波谱分析》

张华

选读

5

《精细有机合成与设计》

张招贵

必读

6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张立德

选读

7

《精细化学品的现代分离与分析》

陈立功

必读

8

《助剂化学及工艺学》

冯亚青

选读

9

《采油用剂》

赵副麟

选读

10

《功能高分子与新技术》

何天白

选读

11

《生物化学》

王镜岩

选读

12

《Science》

AAAS

必读期刊

13

《Nature》

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必读期刊

1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15

《Chemical   Scienc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16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17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Elsevier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18

《Advanced   Materials》

Wiley Inter Science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19

《AIChE   Journal》

Wiley Inter Science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20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ACS   Publishing

必读期刊

21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必读期刊

22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

必读期刊

23

《催化学报》

中国化学会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必读期刊

24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必读期刊

25

《石油炼制与化工》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必读期刊

26

《燃料化学学报》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必读期刊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规定和要求

   严格按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高等仪器分析》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 高等仪器分析

英文:Advanced Instrument Analysis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136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化学各专业、材料学专业

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56学时

课程负责人

毕研峰

教学团队成员

王贺、秦玉才、孔宪明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手段,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结构分析的任务,为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展科学研究和应用打下牢固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

仪器分析及应用是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的基本构造及应用范围。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仪器分析方法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对仪器设备所分析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定其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解决物质组成和结构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32学时

评分体系

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核70%

参考教材

1.       吕玉光,郝凤玲,张同艳.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8

2.       陈兴利,赵美丽.仪器分析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3.       方惠群,于俊生,史坚. 仪器分析, 科学出版社, 2016

4.       魏福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第二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15

5.       李晓燕. 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6.       常建华,董绮功. 波谱原理及解析, 科学出版社,2012

7.       陈小明, 蔡继文. 单晶结构分析-原理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03


《分离工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分离工程

英文: Separating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009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

学分

3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48学时

课程负责人

张强

教学团队成员

肖伟、杨磊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实际化工分离过程中能量衡算,多组分体系的相平衡计算及平衡分离过程的设计计算。培养和锻炼学生在专业生产的平衡分离过程的设计、核算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平衡分离过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运用于平衡分离过程的工程设计过程,掌握设计和实施分离过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安全、节能意识,满足系统性能指标要求的工程设计能力。能够应用现代软件工具模拟和解决分离过程及分离设备的设计和计算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局限性。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在已学过的化工热力学及化工原理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对石油化工中应用较多的精馏、吸收过程作进一步讨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讨论多元精馏、吸收过程的计算方法,及所涉及的汽液相平衡和焓的计算原理。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运用分离工程的思维与研究方法,解决简单分离工程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离过程及其设备的设计优化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优化解决方案;能够应用现代软件工具模拟和解决分离过程及其设备的设计和计算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局限性。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组织研讨(集中讲授、组织研讨、读书指导、自主学习及其他,各占学时数)

评分体系

平时20%+期末80%(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方式及比例)

参考教材

陈洪钫, 刘家祺. 《化工分离过程》(第二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朱家文, 吴艳阳. 《分离工程》.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叶庆国, 陶旭梅, 徐东彦. 《分离工程》(第二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邓修, 吴俊生. 《化工分离工程》(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化学反应工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化学反应工程

英文: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015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

学分

3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48学时

课程负责人

苑兴洲

教学团队成员

宁宇、肖伟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运用化学反应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思维与研究方法,解决简单工程问题;能够分析反应过程的特性,确定反应器选型和操作条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业反应器的设计优化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运用反应工程的思维方法,判断反应器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提出优化解决方案;能够应用现代软件工具模拟和解决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局限性。

课程内容简介

化学反应工程是以工业规模的化学反应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速率及其变化规律,宏观动力学因素对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以实现工业反应过程开发、放大、设计和操作的优化,可谓反应工艺开发之斧,反应设备设计之模,反应过程放大之桥。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体系,主要涵盖均相反应动力学、典型化学反应器、混和返混、非均相反应过程、反应器热稳定性等主要内容,注重反应动力学、物料衡算、热量衡算方程的建立和求解,结合现代软件工具的应用,寻求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之道。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思维与研究方法,解决简单工程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业反应器的设计优化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运用反应工程的思维方法,判断反应器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提出优化解决方案;能够应用现代软件工具模拟和解决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局限性。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组织研讨(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及其他,各占学时数)

评分体系

平时30%+期末70%(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方式及比例)

参考教材

许志美等编. 《化学反应工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陈甘棠主编.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朱炳辰主编.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吴元欣等编. 《反应工程简明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Schmidt L D.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2nd ed. 2018


 

《催化原理》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催化原理

英文:Principles of Catalysis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028

授课对象

物理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

学分

3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48学时

课程负责人

张磊

教学团队成员

张磊、张财顺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1.掌握有关催化的基本概念(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等等)和基本理论(如催化剂的酸中心、多位理论和配位催化理论等)。

2.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物理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的专业学位课。课程系统讲授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作用和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有关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础知识,掌握酸碱催化、金属及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等重要工业催化剂的催化反应原理,使学生具备有关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和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催化剂制备技术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于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吸附与扩散、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催化剂的制备和使用。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1. 熟练运用催化剂基本工作原理设计并制备可用于待定用途的催化剂。

2.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已知催化剂的催化过程。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48学时

评分体系

课堂表现20%,作业10%,期末考试70%

参考教材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王桂茹主编(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精细有机合成》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 精细有机合成

英文: Organic Synthesis of Fine Chemicals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课程编号

2001120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

学分

3学分

开课学期

2学期

学时

48学时

课程负责人

李剑

教学团队成员

段春阳、邢杨、孙悦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精细有机合成化学的范畴、特点、发展方向及先进的合成技术与信息,掌握重点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路线、反应原理、基本技术和单元操作,掌握十种基本精细合成的单元反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设计/开发新型精细化学品相关过程,能够设计简单的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路线,并针对特殊工艺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工艺流程,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安全评价,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等因素。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在精细有机合成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系统讲授精细化工产品合成的基本原理、基本单元反应和生产工艺等基础知识。为学生从事有机精细化学品的研制、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相关企业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精细有机合成化学的范畴、特点、发展方向及先进的合成技术与信息,掌握重点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路线、反应原理、基本技术和单元操作,掌握有关精细化学品基础知识以及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过程及工艺条件,针对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合成路线,并充分开发其工艺条件,掌握有关设计/开发新型精细化学品相关过程,能够设计简单的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路线,并针对特殊工艺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工艺流程,且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安全评价,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等因素。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32学时)、组织研讨(16学时)、读书指导、自主学习及其他

评分体系

平时考核30%、期末考核70%

参考教材

[1] 姚蒙正等.《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石化,2000


《化工热力学》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化工热力学

英文: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类别

选修课

课程编号

2001048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

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2学期

学时

32学时

课程负责人

张强

教学团队成员

龚殿亭、王晓花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化工热力学是石油化学工程专业和有机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热力学基本原理在实际化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的一门科学,是进行各种化工过程设计、计算及核算的必不可少的基础。主要介绍化工过程中常见的流体的各种热力学性质的计算,热和功的计算以及相平衡的计算。能够应用现代软件工具模拟和解决化工过程热力学计算的问题。

课程内容简介

化工热力学是石油化学工程专业和有机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热力学基本原理在实际化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的一门科学,是进行各种化工过程设计、计算及核算的必不可少的基础。主要介绍化工过程中常见的流体的各种热力学性质的计算,热和功的计算以及相平衡的计算。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使学生学会实际化工过程中能量相互转换的计算,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及多组分体系的相平衡计算。能正确运用热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能量转换、相变和化学变化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化学过程设计与研究中获取物性数据,对化工过程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能够应用现代软件工具模拟和解决化工过程热力学计算的问题。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组织研讨(集中讲授、组织研讨、读书指导、自主学习及其他,各占学时数)

评分体系

平时50%+期末50%(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方式及比例)

参考教材

1.陈光进, . 《化工热力学》(第二版).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2.张乃文, 陈嘉宾, 于志家. 《化工热力学》(第二版).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3.金克新, 赵传钧, 马沛生. 《化工热力学》(第一版).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清洁燃料生产新工艺》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清洁燃料生产新工艺

英文: New process of clean fuel production

课程类别

选修课

课程编号

2001063    6001014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材料与化工专业

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2学期

学时

32学时

课程负责人

张健

教学团队成员

张健、王海彦、梁飞雪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设计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理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原油分类、评价、加工方案,石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催化加氢过程原理、工艺流程、操作因素、工艺计算方法及生产设备的选择及设计,并介绍国内外相关加工技术现状况及发展动向。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燃料油生产具体过程,掌握典型清洁燃料生产工艺过程,并能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的复杂工程问题。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24学时、组织研讨6学时、自主学习2学时

评分体系

课程成绩采用期末试卷考试+平时成绩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参考教材

1.沈本贤等. 《石油炼制工艺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2.林世雄主编.《石油炼制工程》(第四版).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石油化学》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 石油化学

英文:petrochemistry

课程类别

选修课

课程编号

2001071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化学各专业、材料学专业

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2 学期

学时

32学时

课程负责人

戴咏川

教学团队成员

王海彦、张海娟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1.     掌握石油的化学组成特点;掌握主要石油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物化性质与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掌握发动机燃料的使用性能与化学组成的之间关系,清洁燃料的发展趋势;石油加工过程中主要工艺过程的产品分布特点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以解决石油加工过程中较为复杂的工程问题.

2.     关注双减政策下对石油化工领域的生产以及产品的影响和国际发展动态,关注信息化新技术、两化融合和互联网+”等新业态下对石化产品的性能要求的变化,以及两化融合下对化工原料的需求特征。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石油的化学组成特点;主要石油产品的物化性质以及物化性质与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发动机燃料的使用性能与化学组成的关系和清洁燃料的发展趋势;石油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工艺过程及其主要化学反应,石油加工中催化反应及非催化反应的一般规律特点等。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1.可以运用化工专业知识综合石油化工领域比较复杂工程问题。

2.可以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石油化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了解新技术和新业态下对行业专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对石油化工产品需求的新特征。

3.培养学生科学思辨能力、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刻苦务实;立足学科与行业领域,从而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良好专业素质,及鲜明行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 20学时+ 组织研讨 4学时 + 自主学习 8学时

评分体系

平时考核50% + 期末50%

参考教材

梁文杰,阙国和,刘晨光 杨秋水. 石油化学 (第二版).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多相催化剂研究方法》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多相催化剂研究方法

英文:Research methods for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课程类别

选修课

课程编号

2001006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

学分

3学分

开课学期

2学期

学时

48学时

课程负责人

张财顺

教学团队成员

张财顺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1.掌握催化剂表征与分析的各类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数据分析方法。

2.掌握各类催化剂表征分析仪器的维护和使用。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研究生一年级专业选修课。课程系统讲授了催化剂表征与性能分析常用的各类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以及仪器的日常维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催化剂制备技术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于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谱法,吸附法,色谱法,X射线技术,电子显微镜法,热分析技术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1. 熟练运用各种催化剂分析方法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和分析。

2. 能够设备实际情况,对实验设备进行维护。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48学时

评分体系

课堂表现50%,期末论文50%

参考教材

《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辛勤主编(第一版)科学出版社


《电化学研究方法》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 电化学研究方法

英文:Electrochemical Methods

课程类别

选修课

课程编号

2001129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化学各专业、材料学专业、材料与化工专业

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2学期

学时

32学时

课程负责人

乔庆东

教学团队成员

乔庆东、杨占旭、

康晓雪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电化学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电化学动力学研究中的各类测量方法的原理、测量技术和数据解析方法,为电化学测定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方法理论介绍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其中理论介绍部分通过对电极过程动力学的概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常用电化学研究方法的原理,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并通过对一些研究实例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极过程原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应用;实验研究则通过对常用电化学仪器和方法的使用,是学生掌握电化学研究主要仪器的使用,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析掌握电化学原理。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使学生了解电化学过程研究的原理和常用技术方法,为电化学过程研究莫定基础,并能作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24学时、组织研讨2学时、实验分析2学时、自主学习及其他4学时

评分体系

平时考核50%、期末考查50%

参考教材

1. A J Bard等著,邵元华等译《电化学方法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杨辉等著,应用电化学,科学出版社,2001

3. 查全性,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第4版),科学出版社,2004


《绿色化学》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绿色化学

英文:Green Chemistry

课程类别

选修课

课程编号

2001134

授课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各专业、化学各专业、材料学专业

学分

2 学分

开课学期

1学期

学时

32学时

课程负责人

姜恒

教学团队成员

王锐、宫红

开课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课程目标

理解并掌握本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本课程主要讲授绿色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基本原理、设计安全有效目标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安全有效目标化合物的应用实例、绿色化学方法、绿色化学的应用实例、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简介等内容

课程内容简介

绿色化学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出现的一门具有重大社会需求和明确科学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当今国际化学化工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重要发展领域。本课程主要研究如何节约能源、开发新资源和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学生中普及绿色化学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了解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十分重要。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较好地了解绿色化学的兴起与发展,掌握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化学化工行业中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绿色化学技术及其在现代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树立以绿色化学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时时刻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考虑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演算习题、自学和学生自主命题小论文等教学环节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评分体系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试方法:开卷考试。

3.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100%

参考教材

1. P. T.   Anastas, J. C. Warner, Green Chemistry: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张龙,贡长生,代斌. 绿色化学 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上一条: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3 下一条:生物化工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