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类别代码及名称:0856 材料与化工 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02 化学工程
2022年9月修订(2023年执行)
类别领域概况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源于化学工程领域,主要致力于我国化工行业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工作,采用“产学研用”模式,解决化工行业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共性技术难题;采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方式,解决化工企业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过程设计、工艺升级和技术改造等过程中的难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研究方向特色明显,具有坚实的行业领域基础,教学和科研基础扎实,师资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高,得到社会及行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本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推动了我国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培养目标
面向材料与化学工程行业及相关工程学科,培养具有石油石化特色、基础扎实、针对性和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开发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实现以下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恪守学术道德、遵循工程伦理规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运用本领域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3.掌握化学工程和材料化工领域先进的研究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工程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开发或生产运行与管理能力,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培养方向
1.精细化学品及生产新技术。精细石油化学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精细有机化学品合成与工艺研究,精细化学品生产新技术,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应用,石油化工助剂与成品油添加剂的研发与制备。
2.石油加工工艺。炼油过程中的组合工艺,优化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的操作工艺条件,渣油和沥青的加工改质等深度石油加工技术的开发。炼油工艺过程脱硫新技术,汽柴油产品深度脱硫生产的新技术,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生产技术及新催化剂,石蜡产品开发与利用等;石油加工过程和石油产品助剂,建立原油以及原油产品的检测与评价方法,重油及渣油的脱硫脱氮催化机理和催化工艺。
3.催化剂与催化反应工程。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过程中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催化反应动力学、催化剂失活机理及再生等。催化材料的构效关系,催化剂制备的新方法、新路线,催化反应工艺新路线,产品制备方法改进;环境友好的催化剂制备技术以及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绿色催化合成工艺。
4.能源化学工程。石油、煤和生物质等含碳能源的转化规律,重质含碳能源化学分子水平研究体系;重质含碳能源与高效清洁转化与利用的反应过程,重质含碳能源高效清洁低碳化转化的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催化剂技术,重质含碳能源高效转化、产品质量升级、分子定向转化;固体有机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等。
5.化工及清洁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规律,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开发;开发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膜材料、燃料电池氢源系统、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新型储能材料)及新器件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石油加工及化工行业废水处理新材料。
6.聚合物制备及加工技术。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聚α-烯烃合成关键技术及工业化;新型光功能仿生高分子复合材料,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活性开环聚合与可控自由基聚合,复合高分子界面理论,大分子模拟研究;高分子膜功能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7.环境污染治理与清洁生产技术。石油石化等能源行业“三废”污染治理,“三废”资源化利用等传统技术升级及新技术研发;废水、废气、土壤等优先控制污染物治理的新型高效吸附、催化新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三、学制、学习年限
可采用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基础学制为三年,最高学习年限五年。
四、培养方式
1.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
2.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实践内容根据不同实践形式由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共同协商决定。
3.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指导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主要在校内完成,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实践教学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关实习的管理规定见辽石化大研字[2017] 1号文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试行)》。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说明:
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学位课程不低于15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
2.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本专业的选修课以及其他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都可作为选修课。
3.补修课程:跨学科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必须补修所列课程中未修读过的课程且成绩合格,不计学分。
4.第一外国语为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英语水平达到一定要求(CET6成绩≥425分)的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其他语种的学生需修读相应语种课程。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代码: 085600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学位
课程
公共
必修
6007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不少于6学分
6007006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6009073
第一外国语(英语)
48
6009074
第一外国语(日语)
6009075
第一外国语(俄语)
6006124
工程伦理
基础
理论
6010011
应用统计
40
不少于4学分
6001060
传递过程原理
32
专业
6001001
催化原理
不少于5学分
6001003
化学反应工程
6001041
高等仪器分析
6001022
分离工程
6001051
精细有机合成
6001058
高分子材料与化学
必修环节
6000002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6001061
校内实训
石油化工产业链仿真
6000005
专业实践
6
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六个月,需要提交实践总结报告。
6000006
社团和团学活动
0.5
参加社团和团学活动不少于6次
选修
6001004
石油加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6001005
现代炼油技术
6001012
石油化工过程开发
6001014
清洁燃料生产新工艺
6001015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6001052
高分子学科前沿
6001007
功能高分子
6001053
高分子实验技术
3
6001054
有机合成化学
6001055
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
6001056
高分子研究方法
6001059
材料与化工案例讲座
6001037
精细化工导论
6001040
石油化工新技术
6001043
AutoCAD与石油化工设计
6001044
环境管理系统工程
6001045
安全环保工程
6001046
工程概预算
6001048
化学工程学科前沿讲座
16
6001049
电化学研究方法
6011001
体育
必选
6000007
论文写作指导
8
0.25
6000008
就业指导
6000009/6000010
美学赏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6006102
知识产权法
选修,不少于2学分
6006103
技术经济学
6005032
数据库及应用
6005033
计算机基础及C语言
补修课程
6001023
无机化学(专硕)
跨学科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必须补修所列课程中2-3门未修读过的课程且成绩合格,不计学分。
6001062
有机化学(专硕)
6001019
物理化学(专硕)
6001026
化工原理
6001047
石油炼制工程
6001057
高分子化学
六、专业实践
实践环节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践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合格是学生申请硕士学位必要条件之一。
实践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方式,根据材料与化工领域的特点到相关行业从事实践活动。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包括企业实践、通过导师企业课题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践等方式。实践内容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决定。实践环节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开展,并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完成。
专业实践前需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学习计划》,结束后需提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考核表》和实践报告,实践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及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实践考核结合现场汇报和书面汇报进行,给出考核成绩。专业实践具体规定及考核办法见《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试行)》。
七、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化学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类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还可以是针对化学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工程管理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等。论文应综合应用技术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科研问题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篇幅一般在3-4万字,能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撰写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通畅、用词准确、表述规范、图表清晰、数据可靠。论文的撰写需符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学位论文开题、评审及答辩等环节的具体要求详见《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管理细则》。学位授予按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通过学校设立的产业研究院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行集中实践;
2、参加研究生科技竞赛;
3、参加讲座和论坛,拓宽视野,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和社会生产实践情况。
4、参与教师横向课题,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应用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应用统计
英文: Statistics in application
课程类别
学位课
6010007
授课对象
材料与化工专业
3学分
开课学期
第1学期
48学时
课程负责人
教学团队成员
开课学院
理学院
课程目标
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
课程内容简介
应用统计学是工业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一门收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科学,是研究如何揭示不确定性的随机现象所反映的内在规律性的学科。在众多的专业、学科领域中,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最大特色是强调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性,能够为解决生产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预期学习成果(能力)
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掌握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加以应用。
教学方式
集中讲授+组织研讨
评分体系
平时30%+期末70%(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方式及比例)
参考教材
曾五一.《统计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祝丹梅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指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盛骤等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潘斌等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化学反应工程
英文: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2学分
32学时
苑兴洲
宁宇、肖伟
石油化工学院
运用化学反应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思维与研究方法,解决复杂程问题;能够分析反应过程的特性,确定反应器选型和操作条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业反应器的设计优化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运用反应工程的思维方法,判断反应器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提出优化解决方案;能够应用现代软件工具模拟和解决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局限性。
化学反应工程是以工业规模的化学反应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速率及其变化规律,宏观动力学因素对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以实现工业反应过程开发、放大、设计和操作的优化,可谓反应工艺开发之斧,反应设备设计之模,反应过程放大之桥。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体系,主要涵盖均相反应动力学、典型化学反应器、混合返混、非均相反应过程、反应器热稳定性等主要内容,注重反应动力学、物料衡算、热量衡算方程的建立和求解,结合现代软件工具的应用,寻求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之道。
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思维与研究方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业反应器的设计优化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运用反应工程的思维方法,判断反应器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提出优化解决方案;能够应用现代软件工具模拟和解决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局限性。
集中讲授+组织研讨(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及其他,各占学时数)
许志美等编. 《化学反应工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陈甘棠主编.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朱炳辰主编.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吴元欣等编. 《反应工程简明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Schmidt L D.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2nd ed. 2018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应器的分析和设计,非理想反应器,非均相反应器
难点:反应器的设计设计,反应器热稳定性研究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催化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催化原理
英文:Principles of Catalysis
张磊
张磊、张财顺
1.掌握有关催化的基本概念(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等等)和基本理论(如催化剂的酸中心、多位理论和配位催化理论等)。
2.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是材料与化工的专业学位课。课程系统讲授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作用和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有关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础知识,掌握酸碱催化剂、金属及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等重要工业催化剂的催化反应原理,使学生具备有关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和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催化剂制备技术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于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吸附与扩散、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催化剂的制备和使用。
1. 熟练运用催化基本工作原理指导设计并制备特定用途的催化剂。
2.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已知催化剂的催化过程。
集中讲授,32学时
课堂表现20%,作业10%,期末考试70%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王桂茹主编(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重点:催化作用原理
难点:不同类型的多相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的催化机理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分离工程
英文: Separation Engineering
张强
肖伟、杨磊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实际化工分离过程中能量衡算,多组分体系的相平衡计算及平衡分离过程的设计计算。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化工生产的平衡分离过程的设计、核算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平衡分离过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运用于平衡分离过程的工程设计环节,掌握设计和实施分离过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安全、节能意识,满足系统性能指标要求的工程设计能力。能够应用现代软件工具模拟和解决分离过程及分离设备的设计和计算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局限性。
本课程是在已学过的化工热力学及化工原理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对石油化工中应用较多的精馏、吸收过程作进一步讨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讨论多元精馏、吸收过程的计算方法,及所涉及的汽液相平衡和焓的计算原理。
运用分离工程的思维与研究方法,解决复杂分离工程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离过程及其设备的设计优化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优化解决方案;能够应用现代软件工具模拟和解决分离过程及其设备的设计和计算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局限性。
集中讲授+组织研讨(集中讲授、组织研讨、读书指导、自主学习及其他,各占学时数)
平时20%+期末80%(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方式及比例)
陈洪钫, 刘家祺. 《化工分离过程》(第二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朱家文, 吴艳阳. 《分离工程》.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叶庆国, 陶旭梅, 徐东彦. 《分离工程》(第二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邓修, 吴俊生. 《化工分离工程》(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重点:相平衡计算。
难点:多组分精馏的计算方法。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高分子材料与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 高分子材料与化学
英文: Polymer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选修课
化学各专业、材料学专业、材料与化工专业
第2学期
李海英
胡跃鑫、刘宁宁、韩向艳
旨在即培养研究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新方法,熟悉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动态。
本课程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和材料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课、必修课。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新方法、研究热点及应用。内容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合成设计新理念、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之一: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之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之三:氮氧稳定自由基参与的聚合反应、活性开环聚合反应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Suzuki-coupling反应与有机发光高分子材料。选用学术性强、专业特色明显、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学术期刊上的全英文综述性文献作为主要参考资料,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有关高分子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新成果;能够理解高分子领域出现的新材料的设计思想、新型合成方法、特殊性能及潜在用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集中讲授30学时、组织研讨2学时
平时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80%
1. Braunecker W A, Matyjaszewski K. Controll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Features,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J].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7, 32(1): 93-146.
2. Boyer C, Bulmus V, Davis T P, et al. Bioapplications of RAFT polymerization[J]. Chemical Reviews, 2009, 109(11): 5402-5436.
3. Li H, Batsanov A S, Moss K C, et al. The interplay of conformation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in deep-blue fluorescent oligomers[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0, 46(26): 4812-4814.
4. Dove, Andrew P. Organic catalysis for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J]. Macroletters, 2012: 1409-1412.
重点:掌握高分子新材料的设计思想以及高分子材料的新合成方法;
难点: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与培养学生的学术敏感性。
上一条: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含材料学)2023 下一条: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含5个二级学科 )-20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