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一、个人基本情况
范志平 ,男,汉族,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二、学习、工作经历
1992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2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5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理学院生物、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学习与工作;
2008年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UC Berkeley进行学术访问;
2009年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1992年~2012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2年至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教授。
三、学术兼职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2)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3)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专业委员会理事;
(4)辽宁省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
(5)中国科学院大青沟生态研究站学术委员会主任;
(6)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四、研究方向
(1)地表污染物动力学与非点源污染防治工程;
(2)水-陆系统复合污染物行为过程与生态化学;
(3)污染场地环境生物修复与生物质资源利用。
五、研究生招生专业
(1)环境科学(083001)
(2)分析化学(070302)
六、主要业绩
主要从事地表污染物动力学与生态工程、流域有机-无机复合污染物行为过程与生态化学、水-陆生态系统土壤侵蚀与非点源污染防治、污染场地生态修复与生物质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辽宁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3项,主编出版论著8部,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研发专利35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第五名)”、“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第三名)”、“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TWNSO)农业奖(1998)(集体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第三名)”。
七、科研项目
1.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辽河上游重要水源地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BAD07B030102),2015-2019,主持。
2. 辽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多孔复合介质M-PRBs对石油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模式及其降解效应”(L2017LZD005),2017-2020,主持。
3.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流域河岸缓冲带削减非点源N/P污染物的功能与机制”(2014020108),2014-2015,主持。
4.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辽河上游水源涵养林体系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38B0502),2011-2013,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带典型疏林草地生态系统植被LAI与土壤有机碳δ13C关系:辨识与模拟”(30972418),2010-2012,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混交型农田防护林带三维结构及其对湍流运动的影响”(30571481),2006-2008,主持。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松水源保护林人工诱导与定向恢复机理研究”(30100144),2002-2004,主持。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农田防护林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30711120184),2007-2008,主持。
9.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东北农牧交错区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技术研究”(2006BAD03A0203),2006-2010,主持。
10.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风沙草原区疏林草地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研究”(2006BAC01A12),2006-2010,主持。
11.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专题“北方主要类型防护林生态系统衰退的评价研究”(KZCX3-SW-418-02-01),2002-2005,主持。
12. 辽宁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北方珍优造林/绿化树种良种选育及区域示范”(2003207008),2003-2006,主持。
13.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水分环境变化对樟子松疏林草地氮素有效性的影响”(20092080),2009-2010,主持。
14. 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沈阳珍优绿化树种良种选育与快繁技术研究”(1091155-9-00),2009-2010,主持。
15. 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沈阳周边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构建关键技术研究”(1063311-1-00),2006-2007,主持。
16. 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防护林带立体疏透度测定及其在结构调控中的应用”(2003-004),2003-2005,主持。
17.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黄土高原油松水土保持林人工诱导定向恢复及其催化效应”(10501-90),2001-2003,主持。
八、 近期发表论文情况
1. Zhiping Fan,Zhihua Tu,Fayun Li,et al.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precipitation affects soil nitrogen availability in semiarid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Water,2017,9(3):208。
2. Zhiping Fan,Zhihua Tu,Yanbin Qin,et al. Vertic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oil CO2 production in a 55-Year-Old Oriental Arborvitae (Platycladus orientalis)Plantation in China,Forestry Chronicle,2016,92(4):477-486。
3. Jiabo Chen,Fayun Li,Zhiping Fan,et al.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Watercourses in the Liao River Basin, Northeast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Public Health,2016,13(10):1035。
4. Shaozheng Hu,Fayun Li,Zhiping Fan,et al. Band gap-tunable potassium doped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with enhanced mineralization ability,Dalton Transactions,2015,44(3):1084-1092。
5. Fayun Li,Ying Zhang,Zhiping Fan,et al. Accumulation of De-icing Salts and Its Short-Term Effect on Metal Mobility in Urban Road side Soils,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15,94(4):525-531。
6. Shaozheng Hu,Fayun Li,Zhiping Fan,et al. A convenient N-2-CCl4 mixtureplasma treatment to improve TiO2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romatic aircontaminants under both UV and visible light,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3,286:228-234。
7. Zhiping Fan,Xuekai Sun,Fayun Li,et al. Responses of soil respiration to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Mongolian pine plantation at Horqin sandy lands in Northeast China,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518-523:4545-4551。
8. Zhiping Fan,Qiong Wang,Fayun Li,et al. Absorption Ability of Different Tree Species to S, Cl and Heavy Metals in Urban Forest Ecosystem,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518-523:48-53。
9. Fan Zhiping,Gao Jungang,Zeng Dehui,et al. Three-dimensional (3D) structure model and its parameters for poplar selterbelt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10,(10):1513-1526。
10. 王琼, 荣湘民, 李法云,范志平. 太子河源头水源涵养林不同植被类型矿质态氮流失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 水土保持学报, 2017, 31(03):216-223.
11. 胡亚林, 刘杰, 范志平,等.大伙房水库流域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对土壤NH4+-N 和NO3--N 淋溶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17,36(8):2103-2110
12. 王琼, 卢聪, 范志平, 等. 辽河流域太子河流域N、P和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及富营养化[J]. 湖泊科学, 2017, 29(2):297-307.
13. 王琼, 李法云, 范志平, 等. 辽宁省大伙房水库及入库河流水质空间特征与河库水质关系[J]. 湖泊科学, 2016, 28(4):775-784.
14. 范志平, 胡亚林, 黎锦涛,等. 干湿交替对半干旱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和N矿化速率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12):3360-3367.
15. 王琼, 范志平, 李法云,等. 蒲河流域河流生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其与水质响应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2):516-523.
16. 王琼, 李法云, 范志平,等. 大伙房水库入库河流物理生境评价及其对水质状况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9):2850-2859.
17. 高洪翠, 范志平, 李法云,等. 水源涵养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NH4+-N和NO3--N分布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5):1211-1216.
18. 王博, 李法云, 范志平,等. 初春马来眼子菜分解对水体和底泥碳、氮和磷积累及释放的影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2):80-86.
19. 范志平, 李胜男, 李法云,等. 冻融交替对河岸缓冲带土壤无机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4):106-111.
20. 范志平, 高俊刚, 曾德慧,等. 杨树防护林带三维结构模型及其参数求解[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3):327-340.
21. 范志平,李法云,涂志华. 2016.《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2. 李法云,范志平,陈佳勃. 2015.《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分析图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3. 范志平,陈丽华,王树森等. 2014.《水源涵养林结构与功能》.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4. 范志平,王树森,李法云等. 2012.《大青沟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5. 范志平, 曾德慧, 金昌杰. 2010. 《农牧交错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6. 范志平, 曾德慧, 姜凤岐. 2008. 《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 结构与过程》.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7. 范志平, 曾德慧, 余新晓. 2005. 《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九、联系方式
电话:024-56863019
Email: fanzhiping125@126.com
上一条:王博教师简介 下一条:宋丽娟教师简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