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巍教师简介

作者: 时间:2019-01-17 点击数:

一、个人基本情况

丁巍,197811月辽宁抚顺人,籍贯:山东省单县,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任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石化学院应化系教师,副教授。2006年入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12年,在此期间,重教学、搞科研、带学生,是一名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二、学习、工作经历

1997.9-2001.7,大连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工业分析,本科;

2001.9-2002.12,大连21世纪楼宇自控公司,办公室主任,职员;

2003.9-2006.4,大连工业大学,化学工艺的环境友好催化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0.9-2016.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技术新材料与催化方向,博士研究生;

2016.12-2017.6,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访问学习;

2006.6-至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教师。

三、研究方向

1. 新型催化材料; 2. 重油加氢工艺;3. 石油加工、清洁燃料生产等。

四、研究生招生专业

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应用化学。

五、主要业绩

2018年 获校“服务地方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8年 指导大学生“协鑫杯”国际绿能科技双创大赛 获国家级三等奖1

        “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2018年 获省高教会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7年 获抚顺市总工会工运理论研讨征文二等奖

2016年 获抚顺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生物质油加氢再生技术(排名第5

2016年 获抚顺市自然科学成果三等奖

2016年 获辽宁省第20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 课件优秀奖

2016年 指导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 国家级三等奖1项 省三等奖2

2015年 指导大学生“挑战杯”比赛  获辽宁省三等奖

2009-2015年 多次获校、学部教学基本功大赛教案、课件、讲课比赛奖项

2009年 所带班级曾获省 先进集体和校 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

2008年 校工会“优秀个人”的荣誉称号

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化工设计、挑战杯、协鑫杯等创新创业赛事,获国家、省级等 12 项奖项;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专利 17 项,指导优秀毕业论文学生 3 人。

六、科研项目

1. 主持横纵向项目共 6 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渣油加氢MoNi/N-γ-Al2O3催化剂有序等级孔结构的精准设计与合成机理

2)辽宁省科技厅 A 类项目:渣油加氢自组装MoNi/N-γ- Al2O3催化剂的等级孔构筑及其性能研究(在研)

3)辽宁省教育厅 B 类项目:渣油整体加氢催化剂的制备

4)校博士启动基金项目:新型催化剂对劣质柴油加氢脱硫及芳烃饱和性能研究

5)企业横向项目:

技术服务:乙烯裂解副产物C9馏分的组成分析

技术转让:一种渣油加氢整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 参与横纵向项目共 7 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等级孔FCC多组元结构催化剂尺度因子、活性因子与传质性能的协同机制

2)省、市级项目:

辽宁省科技厅:煤制乙二醇工艺废液制车用防冻液基础研究

辽宁省教育厅:氧化铝多级孔结构和传质性能与长链烷烃脱氢性能间的构效关系研究

抚顺市科技局:纳米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企业横向项目:

中海油:渣油悬浮床加氢反应器设计开发及反应机理研究

湖南企业:20万吨/年三甲苯四甲苯项目

广东企业:烃类污油综合利用

七、近期发表论文、专利等情况

发表论文代表作:

(1) Wei Ding, Dingcong Wang, Dezhi Zhao, Ming Ke. Novel Self-Assembled Hierarchical-Structured Catalyst for the Diffusion of Macromolecule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6, 69: 856-864  (SCI收录)

(2) 王爽,丁巍,王鼎聪,赵德智. 二次纳米自组装大孔氧化铝贯穿孔道的NSA形成机理[J]. 无机化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Inoganic Chemistry), 2015, 31: 1539-1547  (SCI收录)

(3) 丁巍,王鼎聪,赵德智,柯明. 大孔Mo-Ni/Al2O3催化剂的催化裂化柴油加氢性能研究[J]. 无机化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Inoganic Chemistry), 2014 , 30: 1345-1351  (SCI收录)

(4) Wei Ding, Dezhi Zhao, Yongchuan Dai, Zhanxu Yang, Linhai Duan. Study on Hydrofining and Pour Point Depressing Tandem Technology for Catalyzing Diesel[J]. Chemic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2018, 64: 187-192  (EI收录)

(5) 丁巍,郝元川,孙宇,沈健. Co/Cu-USY分子筛制备及催化乙苯氧化性能[J]. 化工进展, 2018, 37: 2249-2255  (EI收录)

(6) 张强, 丁巍, 王鼎聪, 赵德智, 杨辰思, 张志伟. 分步预硫化Mo-Ni/γ-Al2O3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加氢催化性能[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7, 33: 32-41 (EI收录)

(7) DING Wei,WANG Dingcong,ZHAO Dezhi, KE Ming.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cropore Nanometer Host-guest Catalyst[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4, 4: 609-610  (EI收录)

(8) Ding We, Ke Ming, Song zhaozheng. UV-vis/Ferrioxalate/H2O2 system on degradation of anthraquinone dye Wastewater[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3: 239-242  (EI收录)

(9) Liu, Mei; Zhao, Dezhi; Zhao, Suoqi; Ding, Wei. Macro-pore Volume Mesoporous Alumina:A Promising Support for Mo-Ni-P Catalyst in Hydrodesulfurization[J]. Petroleum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4.8, 32:1426-1431  (SCI收录)等等

(10) 丁巍,王鼎聪,赵德智,柯明,王拓,段林海. 模板剂在合成纳米材料中的应用与发展[J]. 化学通报,2016,06:490-495.

(11) 杨辰思,丁巍,王鼎聪,赵德智,张强. 表面活性剂改性Mo-Ni-NH3/γ-Al2O3催化剂的分散性及孔结构的表征[J]. 分析测试学报,2016,04:388-393.

(12) 丁巍,陈畅,赵德智,宋官龙,李鑫宇. 渣油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2015,02:549-553.

(13) 丁巍,张丽坤,雷雪芳,赵德智,宋官龙. 纳米多孔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J]. 化工新型材料,2014,10:217-220.

(14) 丁巍,王鼎聪,赵德智,柯明. 纳米自组装催化剂金属分散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J]. 现代化工,2014,05:113-116.

(15) 王爽,丁巍,赵德智,宋官龙,戴咏川. 渣油加氢催化剂酸性、孔结构及分散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J]. 化工进展,2015,09:3317-3322.

知识产权:

公开发明专利  14 项,授权 4 项。

(1) 一种制备改性催化剂载体的方法(第一发明人)

(2)  一种渣油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第一发明人)

(3)  一种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第一发明人)

(4)  一种渣油加氢处理和催化裂化联合加工方法(第一发明人 已授权)

(5) 一种渣油加氢整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第一发明人 已授权)

(6)  一种高温高压超声波反应器(已授权)

(7)  一种渣油热反应方法(已授权)

(8) 超声波作用下供氢剂改善渣油组分分布的方法

(9) 一种加氢精制催化剂

(10) 一种超声波作用下的渣油临氢加工方法

(11) 一种超声波延迟焦化处理高酸原料的方法

(12) 一种利用延迟焦化工艺生产针状焦原料的方法

(13) 一种悬浮床加氢催化剂高效分散的方法

(14) 一种隔离壁萃取精馏塔精制含水乙腈的的方法

实用新型专利 4 项为第一发明人 均已授权

(1)一种丙烯氨氧化反应制取热联合废热锅炉产汽系统的装置

(2)一种丙烯腈生产中副产物乙腈的精制装置

(3)一种水烟枪型烟气过滤系统

(4)   一种缩口型瓶子手提带

教改项目和教改论文、专著:

主持和参与校级教改项目 3 项:

1)《仪器分析》课程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主持)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参与)

3)本科生“嵌入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研究(参与)

教改论文5

1)仪器分析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 化工高等教育, 2015, 32(3): 64-66,85

2)网络化《仪器分析》课程初探. 广东化工, 2014, 41(24): 123,136

3)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谈高校教学革新——基于化工专业理论教学与创新能力的互融模式培养.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集》2017

4)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化工高等教育, 2018, 35(2): 16-20

5)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维研究——基于工程专业认证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背景. 大学教育,2018,(正在印刷中)

八、联系方式

办公地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炼化楼东907

电话:024-56863015

手机:13841332886

Email: cicy1125@163.com, weiding@lnpu.edu.cn